论消费的目的和消费关系
我的确认为中国不是一个消费社会。因为消费者所要消费的东西必须是有意义:生存的意义,勇敢的意义,价值的意义,灵魂的意义。此外,若消费被设限于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廉物美的关系,别无其它意义。正是意义这个所指,指使人们忘情地消费。若人际之间充满冷漠和不信任,即使人们消费KTV,他们消费的也不是生命彼此连接的意义,而是无所托付。
其它目的铸造了中国消费主义的主场。其一,过去人们对社会公共物品,比如高铁和少林寺的消费,满足了都是少许利益占有者的世俗目的。少林寺的沦丧鲜明地表达,在我们单纯的生命和思想之外,另外一部分人为了钱财的目的,建立了消费的道场,这是道貌岸然的道场。但人们是否完全不清楚对少林寺的消费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消费? 如果人们知道,人们就不会消费此种信仰的无意义。人们消费夕阳是因为古诗词里面的寓意和天体呈现的美轮美奂的景致,对应了我们生命中一段无尽的空白。然而为何人们带着满腹狐疑消费少林寺,是因为人们相信宗教的教义和国家的底线犹存,实际上它不存有,完全是另一部分凡人刻意布下的场景化叙事。另一部分凡人,我们说,无论他们披着袈裟的外衣还是权力的外衣,实际上他们的行为都是诱奸人们的思想,从事某种毫无意义的消费。但是高铁也不是全无意义的消费,因为高铁是距离的产物,高铁对于个人消费者有一半的意义,另一半的意义众所周知都在监狱里面服刑。高铁这种科技品的纵深和蔓延,集中地体现了希望打着人民需求的名义,换来包括金钱在内的多重的私有的目的。但目的不属于意义。作为一个消费者,他只有一个消费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唯一的。我们不能说消费少林寺对一个消费者而言,具有多种意义,高铁也是如此,高铁的消费意义就是舒适的旅行,只有对于那些操控消费的人,消费是具有多种“战略意义”的。这些战略意义对于单个消费者纯属子虚乌有。对消费的操控从消费本身转移为有一个后台的操控者,是消费异化的真实面目。

人们将如何认为平台这种无厘头的消费?平台是很帮忙消费的,让消费者消费快和廉价。商品从平台抵达消费者,剥去了生产者的生产最大剩余,平台渔利,然后消费者获得消费物。消费主义在平台的消费完全消费的是物(即商品),而非意义。什么叫做消费的意义?首先消费的意义是一套符号系统,或曰文化和伦理的意义。但是平台隔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使得消费行为出现了符号系统的不连续性,这样导致生产者的目的比较荒芜,生产者生产的东西不见得一定有消费的意义。生产者若直接面对消费者,生产者或建立另外一套价值符号。这些价值符号系统,我们当下已经不能理解和领略,因为我们活在平台操控的消费当下,我们失去了此种理解力和尊重。基于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平台,平台释放物给消费者,消费的场景是快递。消费在此种消费的谋序中,构建了比较单一的秩序。为何消费者去4S 店消费汽车是有意义的,因为消费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没有交流的消费无法建立消费主义的客观和广袤的场景。我绝不是说,人们必须完全到商场消费,商场也是一种操控系统,但每一种操控系统的目的不同,也许商场操控的目的就是租金,但是平台操控的目的则是资本的目的、物化的目的和多种恶性竞争的目的。就消费而言,消费也需要绿色生态的目的,虽然我们对此完全看不见,但一个有序的进益的社会,绿色形态的消费有利于人们建立抽象的价值。抽象价值是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合身。
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对中国消费社会的评价都是不高的。经济学者都说消费拉动中国内需是不成立的,他们基本没有讲出因为所以。我过去也一直很迷惑,为何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却铸造出来一个失败的消费体系。现在可能多少明白一些。因为消费物本身不是目的,消费的意义才是目的,唯有通过对消费的抽象物的领悟,人们的思维可以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可以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爱情和单纯的性毕竟意义是完全不同的。爱情可以使人心性高洁,性只是一时快感,虽然一时的性与人的肉体有不同凡响的意义,但是建立在性基础上的高贵的爱情,可以衍生很多社会剩余物,然后这些剩余物又可以为我们的社会派出更多有意义的东西。从这里去看,消费必须不是快的,快消品是对社会意义和价值的钝化,快消品扭曲了生产的目的和意义,使得生产者和物品之间建立的是非正常的关系。迄今,有个观念已经被所有知识人士接受,即单纯效能(或效率)型社会是不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给全世界生产了那么多商品,中国成为一个创新社会了吗?没有!中国生产者不仅成为物的奴隶,失去了思想的天真,严重的是,中国企业日常所显现的,更是被奴役。被谁奴役,奴役者是谁?是一个他者。这个他者已经完全脱离了我们灵魂的大军。如果从他者的角度看,数字化就是一个十足的活灵活现的他者。他者远遁在网络和对流量的消费里面。对流量的盲目消费是没有意义的,流量若承载的是负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消费会截断人自身的回路。我们的确受控于流量消费,因为我们社会如今的目的似乎就是往数字化方面转型。数字化里面的生存不是人的实存,是一个他者的存在,这个他者会反噬自己。所以,一个好的数字化社会,更多要倡导减少数字化消费,就如减少小学生无效的作业一样。反之,一个毫无管制的数字化社会,属于一个网络进化的无政府的数字化空间,这个空间对人的形式是有害的。人的形式在这个空间里面虚化了。人找不到被消费的年华的意义。
简单地小结——生命需要看淡消费。消费——必须是全社会意见一致的,即谁都不能操控消费,否则会无形中贻害别人。看起来表面是好的,效果却是错的。人们—特别是领导者—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做了先进的对历史有意义的工作。历史的本质是不确定。人因为受制于宇宙的某种机制,人的智慧都是有缺陷的,所以高尚的无为是一切领导者的目的。领导者领导社会,实际上也是建立社会的一种消费机制。这种机制若是错误的,消费就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在恶的帮助下,无论多么恢弘,终究结果都是虚妄。人要么在有意义的消费里面构建出有意义的符号化的自身,要么消费的就是短暂的无意义和苍老的格局。现在轮到我们必须驱动消费,那意味着:必须是一个集体的消费。而集体可能在一个人为的、备受操控体系里面已经荡然无存。所以即便我们歇斯底里,消费都保持了沉没。
2025.08.04
0 1